2022年10月20日星期四
地基学院 | 一场跨越历史的“隔空对话”,只问使命,无问西东
时间:2024年05月24日18:14 来源:基础工程网 作者:地基专家

111.png


TIANLU''

 一条天路,串联过去、现在与未来

曾经,一首《天路》唱出了无数西藏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青藏铁路的雄伟和壮美,娓娓动人的歌声里,几代铁路人用青春和一生,谱写了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壮丽史诗……


22.png


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全线遍布戈壁、沙漠、盐湖、崇山、峻岭,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美国人保罗·泰鲁曾在他的书里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却逆天改命,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世界屋脊架起了一条“天路”。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1958年启动建设,直至1984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才正式通车,历时26年的艰辛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技术和人才的一次深刻考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工程师们与恶劣的高原气候斗争,与复杂的地质条件较量,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


33.png


然而,当历史的篇章翻到第二期工程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仅仅五年时间,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铁路便宣告竣工,这一速度之快,堪称铁路建设的奇迹。这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更是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的坚定决心。

在这一阶段,先进的隧道掘进技术、高寒地区桥梁建设技术、以及适应极端天气的列车设计等创新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高原之上,照亮了通往西藏的天路。

 DREAM''

 一心逐梦,携手山河构筑基建新命脉


青藏铁路两期工程前后横跨48年,从最初仅靠工人一双手在冰封的土地上开山铺路,到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科学施工,基础工程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攻克冻土难题,工程师们发明了热管技术,利用地下水循环来调节温度,保持路基的稳定,同时,新型的隧道掘进机和高原专用的施工车辆陆续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021年,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线正式通车,其隧道埋深超过1000米,16次穿越雅鲁藏布江,其采用的综合降温技术、隔热技术以及管内无收缩混凝土等技术,完美解决了崩塌、泥石流、水毁、冰害、风沙、高烈度地震与活动断裂、松软土等地质问题。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地基基础工程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高层建筑、大型桥梁、隧道、地铁、地下空间建造、地下矿产开采、填海造陆等领域广泛应用。


44.png


■ 历史篇章  Historical Chapters ■

从一期的摸索前行到二期的快速推进,

几代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事虽难,

做则必成”这个哲理。

—————— ——ENGINEERING''


55.png


例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就是一座集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出行与城市生活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主体部分均位于地下,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这种高度集成的地下空间利用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还有效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标志着空间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个历史性的变革,建立在基础工程的深度应用上。

和传统的建筑追求的不目标一样,地下空间建筑首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基础工程的如钻孔灌注桩技术,钢管桩、预应力锚杆等技术的应用,使基础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66.png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基础工程领域方面的相关技术已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其应用之广泛、技艺之精湛,令我们喜提“基建狂魔”的称号,不仅在国内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和建设服务。

如贯穿东非和南非的铁路干线坦赞铁路,世界最长人工大坝麦洛维大坝,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建设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援建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电力设施等,中国的海外援助基建项目不仅提升了当地基础设施水平,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然而,在这喜人的成就之下,我们仍然面临着挑战——行业内部的人才队伍虽然壮大,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技术的施工操作标准化程度尚待提高。此外,行业间的技术交流通道并未打通,使得宝贵的经验与创新成果难以流通,许多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更是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应用,而这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打破这些壁垒,我们急需构建一个集技术交流、规范指导、知识传播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平台,在这样的态势下,“地基学院”应运而生。

 PLATFORM''

 一方平台,汇聚英才照亮行业前行新方向


地基学院由中国地基基础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联盟(以下简称地基联盟)发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和北京金山基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立,是一个以人才培育、知识服务为主的大型教育项目,目前是国内首个地基基础行业权威教育机构。


地基学院于2023年3月启动筹备,高文生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主编,现为《岩土工程学报》编委、《建筑结构》编委。

在筹备过程中,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商讨细节是常态,光招生简章就前后开会二十余次,反复推敲讲师人选和课程内容,只为确保简章能够精准传递到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

在高文生的组织带领下,目前地基学院运营团队有二十余人,主要负责学院的运营、课程管理、招生等工作。师资力量方面,学院聘请全国五十七位行业顶尖专家院士、设计大师为顾问指导,以及五十二位教授、研究员为客座讲师,为学员提供高质量教学指导。

课程设置方面,地基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开设了地基基础工程实例、标准规范解读、创新技术、数字岩土与绿色低碳岩土、行业前沿和企业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课程。通过设置高级研修班、标准规范解读和岩土工程师畅学班等多个课程项目,向学员提供院士、大师等高水平顾问专家、讲席专家实战指导。

目前,地基学院已启动招生,第一期招生50人,本期班课将于5月24日(周五)开课。

——————  —— ENGINEERING''


77.png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态势下,地基基础领域其实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行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许多从业者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使得基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基层人员对基础工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对行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安全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这种认知偏差往往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非理性操作,给工程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地基基础作为整个建筑体系的根基,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因此,建立一个系统、规范教授行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基地对于提高基础工程行业的人才质量、提升行业水平具有迫切性和深远的意义。

地基学院汇聚行业内外优质资源,为从业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质量意识,同时,作为地基基础行业的 “EMBA” 班,地基学院还承载着推动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经验共享的使命,而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作为地基学院联合创始方的地基基础研究所可以更加精准掌握行业动态和存在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措施,以增强行业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政策对基础工程领域的影响也愈发显著,为相应政策,地基学院推出了创新技术、数字岩土与绿色低碳岩土等课程,旨在从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如土壤和固体废料的再利用技术等,可使基础工程造价整体下降约10%—30%(具体视项目体量为准)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CHAPTER''

 一心逐梦,携手共进谱写时代新篇章


88.png


五千年前,人均寿命27岁的良渚人靠一双手修建了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和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总土石方量约1000万立方米,而三峡工程土石方量约1.25亿立方米,两者间隔五千年,技术差距无法用任何词语描述,勤劳智慧的古中国人创造了这个颠覆世界的奇迹。

到了近现代,半个世纪的征程中,中国基建如同一位勇士,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落地生根,从远古水利工程到繁华都市的地下迷宫,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历史,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精神的传承,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挑战的不懈追求。

传承五千载,很多人的名字或许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但“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精神从未熄灭,正如地基学院所倡导的“厚德强技、精业笃行、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宗旨,地表之下涌动的基建之魂,会一直引领我们走向未来,我们相信,平凡岁月里的地基人将以更强大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基础建设的力量将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湍湍不息,虽远必达。

历史的奇迹还在延续,而新的故事,此刻已悄然发生……


99.png

地基专家平台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djcxlm@jianyandij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热门推荐

电话咨询
我有项目
岩土工具箱
数字基地